(《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继明、郑伟、芙辉现场报道)2025年3月6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开放团组会议,重庆代表团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强国”与“民生为大”的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代表,结合总书记对民主村考察时的嘱托、重庆教育改革实践及自身教育探索,分享了三点深刻体会,并提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引发广泛关注。
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总书记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刘希娅在发言中动情回忆,自重庆市率先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来,学校师生的称呼从“希娅校长”悄然变为“希娅书记”。这一变化让她时刻自省:“是否真正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孩子们是否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谢家湾学校建立了党员工作室,覆盖全体教职员工,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党建统领+全员育人”的创新机制。
她特别提到,重庆市委以雷霆手段整治教育生态,通过“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校园餐专项整治等举措,遏制违规补课、掐尖招生等顽疾,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其中,“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入选国务院高效办成典型案例,“三同三公开”校园餐管理模式更在全国推广。“这些突破性改革,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生态的向好变化。”刘希娅说。
重塑“低负担、高质量”教育新样态,“没有健康底色的教育是残缺的!”刘希娅援引总书记“健康第一”理念,痛陈“刷题式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伤害。她介绍,谢家湾学校通过课程改革,将30%课时用于实践探究,推行“每天运动两小时、睡眠十小时,0补课、0周考、0月考”模式,学生平均身高比本区域均值高4厘米,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弃考,学生考试成绩90%以上为A,60%达到A+。让孩子们拥有松弛感与创新勇气。“丁薛祥副总理到校视察,感叹‘这是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模样’!”她手持首届毕业生合照,自豪展示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以资源共享破解“教育焦虑”,面对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期盼,刘希娅以重庆实践为例,展现教育公平的破局之道,通过课程共享、师资联动,迅速跻身优质校行列。作为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咨询委员,刘希娅提出深化学习生态改革,建立运动、睡眠专项督导,推动个性化教学; 完善创新人才机制,打破“唯分数论”,改革高考命题与招录方式; 扩大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传播中国经验,讲好“减负提质”故事。
从党建铸魂到健康筑基,从优质均衡到创新突破,重庆代表团的教育实践为全国提供了鲜活样本。刘希娅的发言不仅彰显基层教育者的使命担当,更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教育必以民生为底色,以学生成长为标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正如她所言:“育人方式的一小步,就是民族未来的一大步。”这场关于教育强国的重庆发言,正在两会会场激荡起深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