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际新闻中心(来源: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官网/编辑:卞铎)
宗金波,1954年出生于天津,现任中国侨联海外委员、瑞典中国中医药集团董事长、瑞典华人总会名誉主席、瑞典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北欧国际新闻中心总裁、北欧华人报社社长。
他参过军,当过医生。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他在中国打拼,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和医院;后20年,他出国打拼,致力于推广中国中医药在北欧落地开花。如今,在宗金波和大批瑞典中医工作者努力下成立的瑞典中华中医药学会,已成为传播中医文化、激励瑞典中医界人士发展中医事业的有力靠山。宗金波作为瑞典华人侨领,更在加强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的努力。
初到瑞典小诊所无人问津
上世纪70年代,宗金波从部队复员后,通过努力考上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从此与中医结缘。1984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天津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1993年,他又放弃了铁饭碗,正式下海办起一家专业为中老年人服务的天津市枫叶正红医院。几年下来,宗金波把医院办成了真正的老年人之家。
正当“枫叶正红”的时候,宗金波选择了到国外发展。1998年,他来到瑞典南方的一座小城——隆德。他期待中国的中医文化在这个北欧国家落地开花。但是,20年前还把针灸称为“魔针”的瑞典人,对中医知之甚少,甚至误认为中国医生还是李时珍年代“郎中”的模样。中医要在瑞典立足,困难重重。一个曾经的医院院长、中医专家,在瑞典每天面对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诊所和寥寥无几、将信将疑的几个患者,实在感到沮丧。“当时看一个病人要做一个多小时的解释工作,真的是难啊!不过我没有灰心,我们要走出去。”
宗金波带着自己的团队,到一些疾病中心、健康大会去开讲座,到人多的地区发广告,开办中医教学和培训班。几年间,他们走过了瑞典的大小城市和乡村,让更多当地民众亲眼见证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上的效果。
2005年8月28日,宗金波从隆德搬到了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了北欧第一家中医院。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官员出席了开诊典礼。从此,中药能摆在医院的大厅里公开销售了,病人也逐渐增加。经过两年运营,2007年8月1日,宗金波投资成立了瑞典中国中医药集团,集中医院、教学、中药公司、中医药研究于一体。集团成立那天,时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吕凤鼎、经商参赞邱德亚,瑞典斯德哥尔摩前省长莫兹和知名人士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中国针灸被报道引起轰动
宗金波在瑞典行医,转眼之间20年过去。他的实践和服务,换来患者的笑容和满足。
几年前,一位叫安妮卡的32岁女患者,由于车祸造成严重的颈椎甩鞭性损伤,在瑞典和周边多个国家医治均效果不佳。经她母亲的朋友推荐,找到了宗金波。安妮卡第一次前去就诊时就像一个“木头人”。她母亲含泪对宗金波说:“安妮卡已经多次想轻生,现在到你这儿来是最后的希望,你们一定帮帮她啊!”安妮卡根本不相信中国医生能治好她的损伤。宗金波问诊时,她一言不发,检查时也不配合。宗金波征得家属的同意,用针灸针在她手上扎了一针,然后让她活动活动头部,她却只是用怀疑的目光瞪了宗金波一眼。几次劝说后,安妮卡迫不得已小心翼翼试着扭动头部。奇迹出现了,她的头可以轻轻转动了。安妮卡的眼泪也随之落下来,在场的人发出了欢呼。
经过三周的治疗,安妮卡便自己开车回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卡尔玛市。车一进卡尔玛市,人们都惊呆了。因为当地很多人都知道安妮卡出车祸的事情。就在三周前,人们还看到她爱人用轮椅推着她,而现在居然能自己开车了。当地记者闻讯,也赶去采访,并发表了一篇《神奇的中国针灸》长篇报道,轰动周边几个城市。
73岁的Nilsson(化名)患有严重的哮喘已经30多年,每天服用大量的激素和抗哮喘药,后来药物已经无法控制她的哮喘,每天难以平卧。Nilsson通过一位患者介绍找到宗金波。第一次就诊时,她严肃地问:“我的哮喘病已经30多年,还有希望吗?”
Nilsson非常尊重医生,每天认真地自己煎煮中药喝。在停服西药几个月后,她再也没有发生哮喘。Nilsson激动地逢人便说:“喝中药真苦呀,不过,是中国医生治好了我30年的哮喘病。”
在瑞典从事中医的华人不少,从2008年起,瑞典中医界就开始筹备成立中医药学会,但由于整个中医界学术氛围尚不成熟,加上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会一直处于筹备阶段。2015年10月5日,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其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物理或医学奖。借此机遇,经过周密筹备,瑞典中华中医药学会宣布成立,并以每年10月5日作为成立纪念日,以此激励瑞典中医界人士努力发展中医事业。瑞典中华中医药学会推选宗金波为学会会长。
瑞典中医界从此更为活跃。学会每年召开多次学术会、中医讲座,为瑞典的华人华侨开展义诊活动等。
为瑞典华人建设自己的“家园”
天津人是瑞典华人中为数不多的群体,过去瑞典天津人很少有人参与瑞典侨界和使馆组织的活动,与家乡的联系更少。2005年,宗金波搬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后,于当年11月成立了瑞典天津人联合会,而宗金波则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13年来,瑞典天津人已经把联合会当作自己的“家”。无论是天津人有困难,还是家乡天津发生事情,大家都会齐心帮助解决。2012年,一位刚到瑞典的天津女士到瑞典结婚受骗,在家里受到欺侮。她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领事部主任的帮助下,找到了联合会。宗金波了解了情况,为她安抚心理创伤,并且为她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8·12特大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伤亡。联合会立即组织瑞典华人华侨捐款捐物,短短3天时间捐款达73600瑞典克郎。
联合会每年都要举办多次联谊会和文艺活动。每到春节,联合会就组织在瑞典的天津人,“过团圆年”包饺子,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
联合会始终与天津市涉侨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派代表参加天津市举办的各项活动,为天津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宗金波本人作为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天津市侨联委员,也多次列席天津市政协会议。
2009年,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关怀和指导下,瑞典华人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瑞典华人总会”。宗金波先后当选总会的常务理事、副主席、名誉主席。
2013年8月,瑞典华人总会在首都举办首届大型“中国节”活动,并在繁华的国王公园演出。为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年近花甲的宗金波也登上了舞台,表演了中国武术形意拳等。3天的时间里,他表演了7场。
出钱出力创办华文媒体
为了服务和宣传北欧华人,加强北欧华人与祖国的联系,2010年4月10日瑞典华人总会成立了北欧华人报社。经相关机构推举,宗金波出任北欧华人报社社长、总编辑。时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出席了成立大会。同年8月1日报社开通了“北欧华人网”,2011年1月1日,《北欧华人报》正式创刊。
宗金波说,当时,瑞典华人总会刚成立不久,还没什么经费来源。一无资金,二无人力,更关键的是他自己也从来没做过媒体工作,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份重任。“没有钱,我自己出钱,没有人才,我从头学起,并到处挖掘人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白天没时间就利用夜间工作。”
宗金波学会了编辑、排版、网页设计。人手不够,他拉妻子、孩子全家人齐上阵,硬是白手起家,把北欧华人报办成一份有相当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并跻身世界华文主流媒体行列。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宗金波率团队在北京成立了北欧国际新闻中心,及时报道大会新闻和各界反应。
9年来,北欧华人报的新闻报道与言论始终坚持与祖国保持一致,宣传报道北欧与中国友好交往和正能量,发出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得到了中国各界和北欧华人的认可。2017年10月,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刚到任不久,就在大使馆接受了《北欧华人报》等三家华文媒体的集体采访。
今年春节,桂从友大使还特意致信慰问北欧华人报社和北欧国际新闻中心采编团队,并通过“双北欧”向读者和广大北欧乃至世界华人致以新春祝贺和良好祝愿。